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健康育儿 > 育儿知识

正确的三观建设,帮孩子完成从稚嫩到成熟的过渡

作者:一品健康 来源:www.yipinjiankang.com 时间:2024-09-13 13:44:26分类:育儿知识

简介  (1)人生观的树立要谈人生观教育就必须先要明确什么是人生观。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、态度、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。它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、人生的意义、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。其具体

正确的三观建设,帮孩子完成从稚嫩到成熟的过渡

(1)人生观的树立要谈人生观教育就必须先要明确什么是人生观。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、态度、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。它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、人生的意义、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。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、荣辱观、生死观等。一个人积极上进、乐观豁达,努力奋斗、勇敢坚定,拥有责任感,这属于积极的人生观。相反,消极悲观、好吃懒做、胆小怕死、推卸责任,这属于消极的人生观。

有些朋友曾经问我以下几个问题:你怕死吗,为什么?你怕你的父母去世吗?如果父母怕死,是不是孩子就怕死?应该如何教育孩子面对生死的问题?这些问题很有代表性,不过我的孩子好像没有和我讨论过生死问题,所以我只能写写我个人对生死的看法,供大家参考。

正确的三观建设,帮孩子完成从稚嫩到成熟的过渡

首先回答我是否怕死的问题。我可以明确地回答:我一直都不怕死,即使小时候打架被打得头破血流,也只是因为疼哭过,并没有因为怕死哭过。

几年前,我在国外开长途的时候,半路突然因为子宫内血管破裂大出血。当时我发现以后并没有及时告诉就坐在身边的女儿,自己处理了一下,继续坚持开车5个小时,把车开到了终点。直到我知道女儿有了安全的住处,我才同意被送到医院。医生说如果我再推延一会儿可能就休克了。

对于这个经历,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就近先到医院。我当时的想法就是,在那个陌生的国家,我知道女儿到了熟悉的地方就会安全,我必须先把她安排好。如果我告诉她我大出血,她就会慌张得不知所措,那样对我来说更麻烦。当时送我去医院的朋友说:“你是医生,你不知道这样会死的吗?”我说:“我当然知道,但是在那个时候,我不怕死,我怕孩子不安全。”我当时就是靠不停地喝水,集中全部的注意力,不敢说一句话,加快速度把车开到了安全的地方。

说到我是否怕父母去世的问题。我怕,怕失去爱我的人,我的痛苦来自不想失去他们的爱的自私心理。曾经有人问我:“如果父亲患了肺癌住院,但是不听劝,还是不能戒烟,家人劝阻他就生气发火。应该怎么办?”我问他为什么要阻止父亲吸烟,他的回答是:“怕他死。”yipinjiankang.com

我爱我的爸爸,如果我知道爸爸怎么治疗都不可能轻松地活着了,那么我不会劝阻,我不想爸爸死的时候有遗憾甚至痛苦。我们在父母病重的时候想要延长父母的生命,很多时候可能是为了满足和安慰自己的心理。如果父母想要生存,他们就会听医生的劝告,根本不用家属劝。如果他们自己不在乎,那么我就会按照他们的意愿让他们在走之前不留遗憾。

爸爸曾经对我的教育就是宁可快乐地死,也不想痛苦地生。我也是这样的生死观。所以我虽然怕父母死,但是我更怕他们临终前有我能满足,但是因为我的自私而没能满足的遗憾。

对待生死问题,我觉得和孩子多讨论如何活着,比讨论他以后会怎么死更有积极的意义。人生短暂,让孩子学会把自己的人生过得物质富足、精神丰满,体会人生不同阶段的经历,享受人生不同阶段的乐趣,到他死去的时候便无怨无悔。所以我们应该多鼓励孩子,努力靠自己,独立地过好自己的人生,而不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听话就用鬼怪吓唬他,给孩子造成怕父母死、怕自己死的心理恐惧。

【(2)世界观的形成】

孩子的世界观往往是在青春期形成的。拥有不同的世界观就会拥有不同的心胸和眼界。我国中学的思想政治课等对孩子世界观的形成起到引导作用。世界观是指处在什么样的位置、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与分析事物。它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。世界观具有实践性,人的世界观是不断更新、不断完善、不断优化的。

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意识和物质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,根据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,可将世界观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类型,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。宗教信仰属于世界观范畴。对很多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,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多样性,就是世界观的现实体现。比如对于没有见过的东西,或者很多新事物采取什么样眼光来评判,是否可以包容多样性的存在,都是一个人世界观的体现。

在我女儿上10年级的时候,发生过这样一件事。一天,她回来告诉我,他们班做了一个吸烟的调查。老师让大家都把眼睛闭上,然后分别让班上承认自己吸烟的人举手,承认自己吸过大麻的举手。她偷偷地眯着眼睛看了一下,发现她的同桌承认自己吸烟并且吸过大麻。回家后她就开始和我嘀咕,说她同桌是个吸大麻的坏孩子,她想要求老师给她换座位。因为姥姥说,让她离吸烟、吸大麻的坏孩子远点儿。之前老师经常要求她和这个男生一起读一本书或做类似的事情。她知道他吸大麻以后,突然对这个男生产生了反感。她和我说,她很苦恼,很想换座位,可是又怕这个男生觉得奇怪,会问她为什么。因为这个男生跟她关系一直不错。

我问她:"你不知道他吸大麻的时候,你对他的印象如何?"她说:"很好,这个男生在班里其实是个很好的人。"我问:"那么你知道他吸大麻以后,他在班里的表现有变化吗?"她说:“没有。”

我说:"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让你们闭上眼睛,让大家举手吗?就是因为老师一方面要鼓励大家诚实面对自己,另一方面要保护他们。保护他们什么呢?就是怕他们受到别人的歧视或者被另眼看待。首先你偷偷看,说明你没有遵守老师的要求,你有偷看别人隐私的心理。其次我问你,老师知道他们吸烟以后,批评他们了吗?"她说:"老师没有批评他们,但是老师讲了吸烟有害健康。"我说:“对呀。老师没有批评他们,就说明吸烟本身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,不过是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。生活中很多人都吸烟,一些人都是从小时候就开始的。”

她说:“那他吸大麻呀。”

我说:"很多吸烟的孩子会尝试吸大麻甚至吸毒。他们好奇心重,禁不住诱惑。其实不管吸烟也好,吸大麻也好,不过是他们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。你可以不接受他们的生活方式,但是你不可以歧视他们本人。因为他们并不是什么坏人。吸大麻在加拿大是合法的,所以他们吸大麻并不违法。如果他们吸毒,警察会来管理他们。你要分清楚,什么是合法存在的,什么是不合法的,对不合法的才要坚决抵制。比如你的同桌,他吸烟并没有干涉你的生活,所以你没有权利歧视人家。他没有当着你的面吸烟来影响你的健康,他也没有强迫你吸烟,而且他平和地对待你、尊重你,你凭什么不理人家,甚至要换座位来躲避人家?如果你不偷看,你会这样做吗?其实这件事情上,错误在你。是因为你自己偷看,造成了你对别人的歧视,造成了你现在的烦恼。而对于他来说,他突然受到你如此对待,不是很无辜吗?"女儿问:"那姥姥说离这样的孩子远点儿有错吗?"我说:“姥姥说的是一种心理距离,也就是说,你应该学会保护自己,从心理上要与所有不健康的行为保持距离,而不是说离这个男生远点。即使你不知道谁是坏人,你都要在心理上与别人保持距离,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不受伤害。比如不要随便吃别人给的食物,不要随便和男生或者不熟悉的人外出、一起过夜,等等。这才叫保持距离,不是说换座位这样的现实距离,而是心里时刻提高警惕的意思。但是保持心理距离并不会影响你与人家的正常交往。该尊重人家必须尊重,该如何对待人家就要和平时一样,不要带有任何歧视心理。这样你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,才会处理如何与人相处这个问题。以后长大,什么样的人都会遇到,喜欢的、不喜欢的。你对任何人从心理上都要保持距离。不一定喜欢你的人就一定不会伤害你,不喜欢你的人就一定会伤害你。你要知道人与人的相互了解都是从相互尊重开始的,同时也要清楚如何保护自己。不要轻易地相信别人,也不要轻易地怀疑、厌恶别人,这两种极端的心态都是不健康的。要学会平和地对待每一个人。要学会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,就如同别人也尊重你的。他有吸烟的权利,你也有不吸烟的权利,但是你们依然可以共存。因为这个社会本身就是包容各种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的。你可以不接受他的生活方式,但是你不可以歧视他。加拿大法律明确规定,任何歧视性的行为和语言都是违法的。作为一个加拿大公民,你必须知道你有遵守法律的义务。"解释完后,我问女儿是否清楚了她应该如何和她的同桌相处。她说她知道了,就是和平常一样就行了。

我说:“这就对了。如果他不干扰你的生活和学习,你完全没有必要歧视他。相反,你尊重他,他同样也会尊重你。但是从心理上,你知道自己和他不是一类人,这就可以了。"所以困扰她一天的烦恼解除了,她第二天照样快乐地上学去了,也不会因为和这个男生坐在一起而心烦了。我后来还问她:“你看见你的同桌还烦恼吗?"她说:“我早就想通了,不烦了。”

我想这样的事情她以后还会遇到很多,那么我会慢慢培养她用一颗包容的心看待世界。这样就给她未来处理人际关系问题,学会如何与人相处打下了良好的思维基础,还让她清楚面对这样的问题时,如何在不得罪别人的同时还可以保护自己。

【(3)价值观的培养】

价值观是人基于一定的思维感官而做出的认知、理解、判断或抉择,也就是人认定事物、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,从而体现出人、事、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。在阶级社会中,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。价值观具有稳定性、持久性、历史性、选择性、主观性的特点。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作用,同时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。从价值观的定义中可以知道,不同的家庭经济情况,不同的家庭教育背景,不同的思维方式会让孩子树立不同的价值观。

【我曾经收到过一个妈妈给我的留言:】

狐狸姐,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复杂,不平等的情况时有发生,小孩在学校甚至幼儿园里就开始接触了。有些老师会因为家庭背景而对小孩持不同的态度,学校有交流锻炼的机会也是家里有背景的孩子去参加。明明是生物交流,但选拔标准一点也不提是否热爱生物学科,这种情况,孩子小的时候还可以鼓励他下次努力,慢慢大了,他自己也会知道问题不在自己不努力上,心理多少也会受打击,觉得努力也敌不过现实,甚至会埋怨父母不争气,产生“你们叫我努力,自己怎么不努力出人头地”的想法。请问姐姐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吗?对孩子的教育该怎么进行,才能引导他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呢?我当时给她的回复是这样的:首先我会明确告诉孩子这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,但是正常存在并不代表就是对的,很显然这种现象是不对的。也就是我要表明我对这个事情的评价标准。我会给孩子讲所谓的公平和不公平都是相对,让孩子认识到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,让他学会如何看待这个社会的全部并接受这一事实。正因为我们能有这样的心胸接受这个事实,我们才能理性地去思考,如何在这种现实中找到有利于我们自身发展的空间,并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。

其次我会给孩子讲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正反、阴阳两方面,甚至更多的层面构成的。当他只看到阴暗面的时候,他就要明白,一定是自己的思维方式阻碍了他看到这个事物阳光的一面。同样一个事物,换一个角度就会看到另外一面。要教孩子学会一种正确地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。当然家长该为孩子撑腰的时候,就要勇敢站出来,让孩子看到家长在和他一起努力。

最后谈谈你说的生物交流问题。如果我的孩子喜欢生物,并且生物成绩总是全班第一,同时积极参加课外小组,有些突出的表现,那么这个时候,我的孩子想参加这个交流,老师不让去,我一定会拿着孩子的成绩去找校长,甚至找到教育局去。我要让孩子知道我对她的肯定和支持。

如果我的孩子就是热爱生物,但是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成绩可以让我如此理直气壮地为她争取利益,那么我就会告诉孩子,那些所谓的不良风气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努力得还不够,没有能够让人家认可的硬指标。这正是激励我们努力学习的动力。如果我们有了别人认可的硬指标,我想即使别人比我们更有钱、更有地位,我们都有争取的资本。

很多情况下,我们得不到机会,往往会把原因归结到外界因素上,而不是考虑如果自身具备什么样的硬条件就可以战胜那些因素,或者还有什么其他的机会可以争取,而不是和一个机会一直较劲。

同时,孩子质问父母的问题没有错。难道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就是想让孩子出人头地吗?那么我们自己做到了吗?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要让他出人头地,而是要让他拥有一个能够自己养活自己,立足于社会的本领。告诉孩子,我们希望他去参加这个活动,不是为了让他出人头地,而是想让他体会成功的快乐。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孩子成人以后,比我们过得更好。

这就是家长如何给孩子树立价值观的问题。孩子去争取参加这个交流会的价值在哪里?是为了出人头地给父母争面子,还是为了开眼界多学习一些知识,培养对这个领域的兴趣?如果家长能拥有对这个问题的正确的价值标准,那面对这样的不公平选拔,就不会放在心里。因为想要增长生物方面的见识,不一定偏要去参加这个交流。特别是孩子缺乏优秀硬条件的情况下,家长完全可以把这件事情作为一个鼓励孩子提高自己的契机,而不是和孩子一起感叹不公平的问题。

家长要让孩子知道,一切能提高他未来生活能力的因素才是有价值的,而与这些因素无关的都是没有价值的,这样孩子才能更容易地判断他努力的方向。其实父母的面子,孩子是否是第一名,等等,与是否可以提高孩子未来的职业能力一点儿关系都没有。

版权声明

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,欢迎学习分享

正确的三观建设,帮孩子完成从稚嫩到成熟的过渡:http://www.yulujidi.com/yuer/yuerzhishi/23505.html